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汽车 > 产业 >

热门推荐

最大反垄断罚单出炉始末:搜查前已有把握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3

  国家发改委昨日宣布,对日本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罚款12.35亿元,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的最大一张罚单就此出炉。

  一名接近官方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相关企业接到罚单后基本表示认可,目前没有接到正式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他还表示,与此案相关的还有一批企业正在调查之中,将根据最终调查结果进一步处理。

  在反垄断调查过程中,与一些国家可在网络上实时查询不同,中国的反垄断显得有些“神秘”。“中国的反垄断工作起步较晚,也面临国际国内很多质疑的声音,这让我们在实际工作时更谨小慎微。”昨日,一名官方人士在提及近期反垄断调查时对本报称,尽管法制和工作实践都有待完善,但相关调查均符合规定,不存在区别对待或者“屈打成招”。

  那么,这张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是如何出炉的?中国反垄断调查又是如何操作的?根据多名业内人士的说法以及相关媒体的报道,轮廓已经清晰可见。

  始于3月的突查

  根据发改委人士的说法,2014年3月,发改委反垄断调查人员到日立中国进行突查,并向日立中国宣传和解释中国《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

  4月2日,日立主动“自首”,报告了与相关企业达成垄断协议的情况,并提供了重要证据。根据掌握的线索,发改委向相关企业发送问题清单和提供相关资料的清单,要求其回答问题,提供电子邮件和会议纪要等信息。同时,发改委将直接参与价格协商的人员和公司管理人员“请去喝茶”。

  “通常是有一定的线索和把握后,才进入搜查和约谈企业(人员)的阶段。”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介绍说,为保证搜查顺利,一般实地搜查会先于约谈有关人员,目的是防止证据损毁。

  某企业负责反垄断的法务人士昨日对本报称,中国有关部门进入实地搜查阶段后都是功课已做足,有充分把握能够证实,对企业来说,进入搜查阶段几乎就能判断多少有些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在调查期间,调查人员对调查内容进行反复核对,对不同调查对象提供的细节进行一一对应、相互印证。其间,有的企业当事人或员工,会以“时间过去太久了”、“记不清了”等理由“打马虎眼”,但最终这些企业都承认了垄断行为。

  最终经查实,2000年1月~2010年2月,日立、电装、爱三、三菱电机、三叶、矢崎、古河、住友8家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减少竞争,以最有利的价格得到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订单,在日本频繁进行双边或多边会谈,互相协商价格,多次达成订单报价协议并实施,涉及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汽车制造企业。截至2013年底,当事人经价格协商获得的中国市场多数订单仍在供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