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0
史登科,难说再见!
1月份正是北京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与史登科的采访被安排在北京香港马会进行。值得纪念的是,史登科表示,如果不出意外,这或许将是他在宝马中国任上与国内媒体的最后一次会面。
半个月前,史登科离职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汽车界引起强烈反响。凭借其在跨国高管中罕见的“中国通”面孔,以及在任期内推行颇受好评的本土化战略,史登科在国内汽车界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
中国汽车合资近30年,开疆拓土的外籍经理人并不少见,但像史登科这样,上通晓中国政经形势、下洞悉百姓消费心理,同时又留下足够自傲业绩的跨国高管,确实不多见。
史登科之不同寻常,不止在于他那一口以假乱真的京味儿普通话,还在于他已经融汇于观察、交流以及决策的“中国式思维”。从2004年至2012年的8年时间里,他将一款硬邦邦的驾驶机器升华为推而广之的BMW之“悦”,将物理内涵上升为紧扣时代的精神家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MW精英座驾的属性。
对当下不少口口声声扎根中国的跨国汽车企业来说,“读懂中国”或许才是本土化的最高境界。
本土无缝对接
“8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现在没有人在这个行业是做了这么长时间,我在公司内部也开玩笑讲,在中国我是整个公司里惟一一个8年都没有换过岗位的人。”再见老朋友,史登科一上来就幽默地说。
对于外界关于他离职的评论,老史早有耳闻,他微笑道:“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的,不管是今天、明天还是后天,总会有那么一天得离开。”但不管什么时候做出这个选择,有一点他坚持的,那就是“个人不应该置于整个公司之上,公司永远高于个人”。
史登科多次强调,是市场以及团队工作,而不是任何个人成就了宝马在华过去的成绩。“我们不断提醒自己,最终决定性的力量是市场。我们只是抓住了机会,而且在能够得到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假设没有这样的机会,无论我们如何的努力,可能也没有办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如果总结宝马中国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他不假思索地说:“首先是有一个强大的品牌;其次,宝马有强大的产品,在车型设计、安全性能和创新等各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第三个成功因素是本土化。”史登科强调,“本土化”是跨国车企与与本地市场建立无缝连接的必要纽带。
8年收获尊重
有评论认为,史登科用8年时间缔造了宝马汽车历史上的一个速度奇迹,也有人认为,史登科的作用在于,重新诠释并构建了基于本地化的宝马品牌内涵与价值体系。这都没有错,而在有一位跟随在史登科左右十余年的中方高级经理认为,宝马过去8年最大的收获是尊重。“很大程度上,史博士用他本人的谦虚和风度,教会了我们对市场的尊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