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社会 >

热门推荐

6名耍猴人街头表演被刑拘 被举报虐待动物(图)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9

如今,交通方便了,耍猴人的脚步走得更远了。他们的生活,就像候鸟迁徙一样,每年天气冷的时候,会到南方去,天热的时候,就到北方。

而鲍湾村是耍猴人永远的起点。因为耍猴人是农民,每年收麦秋种时节,不管离家多远,他们都会回来种地收庄稼。

10月13日,鲍凤山兄弟二人在地里收花生。傍晚回家后,鲍庆山抓起一把新鲜的花生丢到笼子里,两只小猴欢呼雀跃,把花生磕得“咔吧”响。

耍猴人的故乡

鲍湾村,新野县城北16公里的小村,紧邻白河。沙质土壤令这里农作物生长匮乏,人多地少使村民们找到了另一条谋生出路—“耍猴”。因此,鲍湾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耍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耍猴。

10月13日,通往鲍湾村的村道上,晾晒着新收的花生,因今年大旱后又遭遇洪涝,花生颗粒瘦小,收成不好。

在鲍湾村猴戏大舞台,在一群猴子的观望下,一名邝姓耍猴人在教三只猴子匍匐前进,他使出一个眼色,一只猴子突然跃起,踹在前面猴子的屁股上。邝师傅嘿嘿一笑,“刚开始驯,猴子还没驯好。”

新野猴艺的渊源,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考证。编著《厚重新野》一书、曾对猴艺文化研究多年的葛磊认为,新野出土的汉代画砖上,有人、猴、狗一起狩猎、嬉戏的画面,“新野猴艺可以追溯至此。”此后,也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此获得灵感的说法,但多不可考。

64岁的耍猴人杨志合记得,“文革”后出现了第一批耍猴人,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耍猴,算是第二代,据其估计,彼时新野耍猴人近万人。

鲍家兄弟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子承父业的,分家时父亲给兄弟俩一人一只猴子。

鲍湾村的猴子几乎全是猕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耍猴艺人都拥有河南省林业厅制发的《猕猴驯养繁殖许可证》,可以合法驯养。

现在,一些耍猴艺人也开始转型开猴场,做起了驯猴师。在村东头的田地里,耍猴人专门立了一座猴王庙,大年初一和十五会有人来祭拜。靠近猴王庙就有两家猴场。

其中一家猴场的老板黄爱青早期也是一名耍猴艺人。他从小跟着他的叔叔耍猴,并成为村里最先富裕的一批人。现在,他的猴场养着三百多只猴子,不用再四处奔波。

猴场里几排白墙红瓦的瓦房是猴舍。瓦房的矮墙上安着铁栅栏,几只猴子探出头来。

“猴场的猴子目前主要供应科研单位和公园景区。”黄爱青说。现在耍猴人的猴子,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黄爱青觉得,耍猴吃苦多收入少,街头卖艺常被人看不起,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了,耍猴人也越来越少。

“非遗”末路?

9月29日,鲍凤山兄弟回到鲍湾村,与以往不同,这次并无久别还乡的喜悦。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