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1
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辰韩=新罗、弁韩=伽耶、马韩=百济)故地,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不过是历史上高句丽在向南扩张中夺取的百济故土。本文以下即拟就此加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高句丽南部地区的历史归属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高丽)族本居中国东北,为汉朝臣民。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次年设玄菟郡,下属三县,高句丽是其一。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出逃高句丽之地(纥升骨城/卒本,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建立政权。不久,高句丽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由汉中央政府颁发印绶。自立国以后,历代高句丽王均奉行对外积极进取的政策。东汉末公孙度领有辽东,高句丽与之通好。238年曹魏灭公孙氏后,高句丽东川王欲代之称雄,于曹魏正始(240-249)中遭到幽州刺史丘俭的毁灭性打击。于是,高句丽转而开始渡过鸭绿江向南进击。此时夹在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建立并留存下来的乐浪郡和带方(真番)郡,他们“无力阻挡高句丽的南进,终于四世纪初被高句丽并合”。乐浪郡的首府平壤就此转到了高句丽的治下。然而,高句丽在随后与前燕争夺辽东中遭到重挫,于是倾力南向,“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在南进中最先相遇的对手就是百济”。369年,高句丽发兵二万南攻百济,反为百济军所败。371年百济反攻,倾全国兵力北上围攻平壤城,高句丽王钊(故国原王)战死。此后双方处于拉锯战中,分界就在平壤大同江一线。可是,后来的高句丽王安(392-413)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后,凭借“国富民殷,五谷丰熟”,接连向邻近地区和部族进行大规模的拓展兼并。据现在尚立于吉林省集安市郊的《广开土王碑》记载,他在位期间高句丽大军两次南征百济,“结果使当时百济的北部地方--今天的黄海(南)道南部地方和京畿道北部及西部沿海地方,变成高句丽的领土。”在这种形势下,427年,广开土王的儿子长寿王(413-491)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了平壤。“475年,高句丽以三万兵力打退了百济与新罗的联合部队,占领了百济首都汉城。”百济被迫南迁都城于锦江中游之熊津(今公州)。到五世纪末,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牙山至东海岸的盈德一线成为高句丽的南部界线,“构成高句丽存在时期版图最大的强盛时期”。应当指出,平壤大同江以南直到东海岸的这些被高句丽占领的土地并不全是百济领土,半岛东部太白山南段地区原来是属于新罗的领域。只不过后来新罗真兴王(540-576)强大,又重新改写了半岛中部直到汉江下游的版图。这就是所谓“高句丽南部地区”的由来。显然,其中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基本都是百济故土,谁在统一过程中继承了百济的遗产,谁就应该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