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3
德国装甲坦克兵的历史不长,但内容丰富。它的历史同原德国装甲坦克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毕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德里安一生的成败得失与德国装甲坦克兵发展中的兴衰紧密相关。
过去,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帝国军队,接受一些新的技术装备是很慢的,而且有很大的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将内燃机用于军事目的,但那时的德国人还没有用汽车大量运送军队,是敌对国家先使用了汽车。后来,在对控制战场的机枪已经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敌方首先使用了坦克。起初,只是把坦克设想成步兵的辅助武器,步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可以克服纵深配置的堑壕系统。
在一九一七年的康布雷战斗中,大规模使用坦克第一次取得了赫赫战果,但这只是当时唯一仅有的成功。在随后的一些战斗中,远远还不够完善的坦克,仍旧以小群来使用。因此,德军最高统帅部起初对这种新式武器是估计不足的,认为用原来的防御兵器就可以对付坦克。直到苏瓦松和亚眠战役时,敌人使用大量坦克突然楔入德军防御纵深,使德军吃了苦头,德军最高统帅部才相信坦克的价值,确认发展坦克应作为首要的任务。但是,当时德国的原材料奇缺,要想改变在坦克制造方面落后两年的状态是不可能的。第二年(一九一九年)计划总共生产八百辆坦克,而当时的三个协约国可以轻而易举地生产出是这个数字三十倍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A7V型坦克,同当时所有其它国家的坦克一样,是钢铁的庞然大物,高三点三五米,长七点三米,重达三十吨。它装有一门57毫米火炮和六挺机枪。乘员有一名军官和十五名士兵。
坦克的机动性极差,薄薄的装甲只能防步、机枪子弹。技术上不过关,是坦克时常损坏的原因。不久,常常走在前面、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火炮就成了坦克的危险敌手。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坦克也能够掩护步兵跃出堑壕,并引导步兵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克的战术和技术发展几乎全面停顿下来。协约国在战争最后两年生产的大量技术装备也没有用上,而德国被迫将为数不多的坦克交给了战胜国,几乎是完全缴了械。随后的几年,发动机在外国军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使用,不过这只是在英国对装甲坦克兵的战术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但也是理论性的居多,实践较少。
根据凡尔赛条约,只允许德国有一支不大的军队(十万人),并不得装备坦克。但是,这对创新的思想是限制不住的,德国一直在寻求对付老一套的作战形式的新手段,特别是继续研究对坦克的战术技术要求。起初认为,坦克具有两个战术特性,一个是火力,另一个是机动力,应着重发挥其火力的作用。这时,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创新派为德国的装甲坦克兵带来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