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军史漫话 >

热门推荐

北宋与西夏三川口之战:万余宋军被10万夏军围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0

  在正式讨论西夏与大宋的战争之前,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关于宋夏战争的史料记载历来纷杂繁乱,互相抵牾,后来的研究者又各据其辞,延至今日,各种研究宋夏战争的史书,所叙说的战争过程不尽相同,可以说是矛盾百出。本文依据最原始的历史资料,结合对古战场的实际考察,形成了关于这些战争过程的分析描述,这些描述与现行史书中的主流观点出入甚大。为简洁通俗地说明问题,本文未对时下各种成说之异同作深入具体的学术论辩,只是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若有好之深者,本文作者愿与其另寻机会,深入切磋。

    一、元昊称帝之前双方的战争形势

    当时的宋夏边界并不像现代国家的国界间,有一条明晰的边境线。所谓边境是由分别隶属于两国政权的各个居民聚居群落自然形成的。两国边境间杂居着汉人的村庄和蕃人的部落,这些村庄和部落有的归附宋国,有的归附西夏,(所谓“归附”,就是接受宋或夏的政府管理)。凡是归附宋的村庄和部落,宋国都设置成固定的行政单位,小些的称为砦(zhài)“砦”字现在字典上解释为“寨”的异体字,实际上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后文我们统写为“寨”。大些的称为城,再大一点儿的称为军,“军”相当于“县”级的行政建置。设知寨,知城,知军等官吏管理。而归附西夏的则按其原部落的名称设个什么“防御使”、“大王”之类的管理者,这个大王其实也就是个部落的酋长。这是因为西夏的主体民族来自游牧部落,各大部落酋长以大帐蓬为标志,居无定所,是游动人群中的首领,所以,不以地名任命管理者,而以家族姓氏或部族名称任命管理者。虽然,自元昊家族自李继迁称兵叛宋以来,在大的统治中心,也学习唐、宋之制,不断完善行政机构建置,到元昊的时候,在中央政府这一级已初具规模,但在遥远的边境基层组织中,主要还是按古老的游牧部落传统管理。这样,在宋夏边境间,实际上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的状态,西夏的游牧部落可能已深入宋境之内放牧,所谓“宋境”就是归附宋管理的“寨”,“城”;而宋的“寨”和“城”也可能深入夏境,所谓“夏境”是指这些“寨”或“城”原来是西夏人的某个部族的传统地盘,归附大宋后,由宋朝派兵建立起具有防御工事的定居居民点。长期下来,双方的平民和军队的人员都是各民族混杂的:西夏人的部落和军队中有汉人;宋人的城、寨和军队中,也有蕃人,这些蕃人包括党项人和不同于党项的其它羌人、吐蕃人等。双方的主要交战形态是:宋朝的将领招诱蕃人的部落归附大宋,然后派兵建寨堡保护,西夏人则派兵攻打这些寨堡,惩罚归附宋的部落,并迫使他们重新归夏。大多数情况下,西夏兵会焚毁宋人建立的寨堡工事,使那些部落再回到游牧状态中去。但对一些大的的寨、城,也开始派兵占领,派官吏收税,西夏境内也就有了原来由宋朝建立的寨堡。这种“拉锯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无日不有,规模以几人,几十人直到上千人的冲突不等。在长期的边境冲突中,几乎形成了双方固定的战术:宋军据寨防守,一寨有警,则从他寨调兵增援,驱敌出境。夏军剽掠不定,啸聚而来,打得赢就焚掠、呼啸而去,打不赢就走,再去骚扰别处。元昊称帝之前,由于边境冲突多是由夏方边防将领组织的边境部落军队,最多时人数不过数千,而宋军则是政府统一指挥的军队,凭借寨堡的防御工事,广泛布防,互相支援,所以,总的来说没有吃过大亏,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这也给宋军的将领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这种步步为营的防守战术是对付剽掠不定的西夏游寇的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思维方式经范仲淹的理论发挥,最终成了宋朝的国家级的军事战略方针。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