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6
平壤之战结束近一个月后,清政府开始着手追究战败的责任,首当其冲的四大军总统叶支超被革职查办,最后判处斩监候(死刑缓期执行)。作为叶志超的陪绑,原平壤守军中的盛军统领卫汝贵也被定为兵败的罪魁,在甲午年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此后,无论是《清史稿》,还是近现代中国涉及甲午战争的著作,众口铄金一般,把卫汝贵描述成一名十恶不赦的国家罪人,往往历史的真相就容易在这些近似口号般的评论中渐渐被掩盖了。当重新拂去岁月的尘埃,通过仔细分析甲午战争期间涉及到卫汝贵的电报、函牍、公文、谕旨,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卫汝贵冤案,血淋淋地浮现了出来。
盛军总统
清朝末叶,区别于八旗、绿营等经制军队,湘、淮军勇营在太平天国战争的硝烟中孕育而生。勇营各支军队的番号习惯从统军大将的名号,或者军队诞生地的地名中取字为名,淮军中的盛军就是以创始人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二人名字中的“盛”字而得名。生于1835年,与周氏兄弟同为安徽合肥老乡的卫汝贵(字达三、号秩秋),自盛军创建开始,就投入了这支军队。
剿平太平天国、捻军叛乱之后,李鸿章总督直隶,由于担当守卫京畿门户的重任,特别从属下的淮军子弟中挑选精锐,奏调进驻直隶(清代的直隶省即直辖省的意思,大概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天津一带,总督府分设在保定和天津)。当时淮军中兵力较多的营头,除盛军外,还有刘铭传、唐定奎的铭军等军队,但或是将领尾大不调,或是战斗力不济,最终盛军被李鸿章圈点北上,驻扎天津小站。一面负责开荒屯垦,一面按照西法练兵,开创了近代小站屯军习武的传统。
和平岁月对一支军队的考验,往往要超过战争时代。大战过后的湘淮军,渐渐没有了当初的朴素奋勇之态,暮气深深,人心思归,都很快流露出疲弱的迹象。而且随着老将的凋零,二线将领开始纷纷上位接替,能否保持住这些军队的战力,又是令人担忧的问题。1874年李鸿章在一封写给大哥李瀚章的信中,透露出了对这种现象的忧心忡忡,“昨过盛军,问将领皆四十以外人,不觉老将至矣!再遇艰巨,未知尚堪磨淬否?大抵欲官者多官气重,则朴风渐离,如何?!如何?!”盛军是整个淮军乃至清军中的佼佼者,情况已经如此,其他可以想见。
1885年、1888年,一手创建盛军并曾缔造了无数战功的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相继去世。此时,在盛军中从底层干起,凭着作战英勇一路升迁到副将、总兵,乃至盛军分统大将的卫汝贵被历史推到了前台,由于周氏兄弟没有合适的子侄辈接班,资历深厚的卫汝贵成为最佳候选人。虽然李鸿章曾称卫汝贵“训练精严、谋勇兼裕”,然而仍放心不下,认为与周氏兄弟相比,卫汝贵经验、声望显然不够,担心他难以驾驭这支兵力雄厚,军史久远,而且担当着卫戍重任的淮军老部队,最后决策由贾起胜和卫汝贵会统。直到1893年,贾起胜调任他职,在李鸿章千叮咛、万嘱咐下,卫汝贵才当上了盛军步队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