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3
安倍是一个为了实现“强大日本”愿意作出妥协的现实主义政治家。IC资料
安倍不是反华“死硬派”
与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不同,安倍并不是在对华关系和历史问题上的“死硬派”,而是一个为了实现“强大日本”愿意作出妥协的现实主义政治家。
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做派和善于迎合民意的特点。
2006年前后,久苦于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国民,因为小泉邮政民营化等政策的实施,对改革以“重建日本”的期待上升;但同时,也对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刺激中韩两国的行动开始产生厌烦,希望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安倍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两重心理。
“购岛”闹剧一周年 中日船只钓鱼岛一对一较量
2006年9月,他在当选自民党总裁时即称“身为首位战后出生的内阁总理大臣,我将接下改革与理想的火炬”,并很快提出了具有浓厚国家主义色彩的“美丽的国家”的施政口号,获得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广泛支持。
同时,安倍还不惜对自己“鹰派”的传统立场做出了第一次“背叛”:他主动表示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并多次就日军战争罪行道歉,称日本人已“将这些教训牢记在心”。
为了打破小泉造成的外交僵局,安倍还打破传统,就任后首先对中国展开“破冰之旅”,获取日本国内不少掌声。这些被日本媒体称为“君子豹变”的举动,让一直支持他的保守势力都大跌眼镜。
不过,在作出这些姿态的同时,安倍并没有放慢其实现日本“大国化”的步伐。在就任不到一年的2007年1月,安倍就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并于当年5月推动了《国民投票法》的通过,为修改“和平宪法”做出了重要铺垫,实现了日本保守政治家一直以来梦寐的“大计”。
其实,对华友好与否,在安倍看来,“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竞选之前,为了争取保守势力的支持,他可以说出“甲级战犯不是罪犯”的话。当选之后,为了争取更多的中间民众,巩固政权,他又可以痛陈日本“给许多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