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时事评论 >

热门推荐

14亿国人大声叫好!安倍有今天也是自作自受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3

而安倍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取得了“强国”路上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成果”,做到了一些保守“死硬派”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给日本保守主义势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其“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倍与也曾“破冰”式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同路人”:正是他们这样的著名“右派”,才更容易获得保守势力的谅解,暂时“放下”意识形态的顾忌,与中国实现和解。
  
  对华再次“变脸”事出有因
  
  正是因为安倍的现实主义取向,第二次上台时,面对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他又重新换上了一副“鹰派”的对华面孔。
  
  安倍2012年9月再次上台时,中日之间的互动态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国内,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首次超越日本,给日本国民带来强烈的失落与不安,在这种情绪和中日钓鱼岛冲突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国内的“厌华”风气和民族主义思潮不断高涨;

3.jpg

  安倍晋三 资料图

  在外部,美国出于“重返亚太”的“大战略”,要求日本加入联手制华的“大合唱”。
  
  安倍再次把握住了这一“潮流”,对内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巩固保守派基本盘,对外则提出了“积极和平主义”的外交新口号,希望“内外兼修”地实现日本的“大国化”。

  所谓“积极和平主义”,说白了,就是日本要高举价值观“大旗”,改变以往作为战败国的“小妾”地位,重新以“民主主义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由于当时中日的地缘政治状况,这种外交必然的后果就是——“遏制中国”。
  
  《日本经济新闻》引用一名日本政府高官的话称,“(安倍外交)无论哪一条推行下去,都将演变成针对中国的抑制战略”。不过,安倍并非出于个人对中国的好恶才推行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说,他的目标是要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只不过与中国这座“风车”“开战”能有效调动民族主义情绪罢了。

故而,安倍本人对其政策被称为“围堵中国”曾表示不满,称“希望(积极和平主义)不要被矮化为单纯的牵制中国”。确实,安倍的眼睛,盯着的是更宏大的世界“棋局”,而对华强硬只不过是实现其“中盘胜”的一步而已。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