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3
从8月初起,安倍政府开始强调要把目前的政策重心从安全保障转向旨在搞活地方经济的“地方创生”,把“安倍经济学“的成效扩展至地方。不过,所谓“地方创生”并不像日元贬值那样,是短期内能见效的事。相比之下,通过安倍擅长的外交转移国内视线,改变国民观感,更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安倍试探考验中国智慧
钓鱼岛危机后,中国领导人已多次表示愿意改善中日关系,此时,放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的“风声”,以“低姿态”寻求与中国“首脑会晤”,对于安倍是一张稳赚不赔的“好牌”。在日本国内对安倍“安保”导向的“国政”日益不满的情况下,摆出对华“和解”的架势,可以淡化自己“鹰派”的形象;
如果能实现会晤中国最高领导人,安倍不仅能向国民展示其外交“手腕”,也向美国国内对日本“强国化”抱有警惕的势力有了“交待”,对于巩固政权十分有利。
而安倍选择的让步方式也是有选择的。在中方提出的钓鱼岛和靖国神社两个问题中,前者涉及到领土问题,在现有双方的立场差距下,安倍很难也不愿让步;后者就还有商量余地。
相比于中华民族,大和民族更讲究眼下实际的利益,毕竟,安倍已经实现了竞选前对保守派的诺言,参拜了靖国神社,现在宣布不再参拜,既有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先例”,也能得到一个“顾及中韩感情”的好名声。
毕竟多数日本人对于当年战争受害者的中韩两国人民还是有着歉疚之心的,而在日本,“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天条”。
不过,安倍作出“不参拜”的表示,仍有试探意味,并不意味着他已决意改善对华关系。就在日本前首相福田向中国带来“安倍将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口信不足一周的8月1日,日本突然宣布对包括钓鱼岛一部分在内的无人岛进行命名,而这一天正是甲午战争日本向清朝宣战120周年,显然,安倍并没有太在意这是否会激怒中国。
对于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日本来说,安倍在靖国神社上的退让更多的是一种“投石问路”:在已没有太大价值的参拜问题上退一步,既摆出了对首脑会晤和改善关系的积极“姿态”,也把球踢到了中国一方,看中国如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