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5
《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后期确实没有重用魏延,这都是事实。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始终不重用魏延?诸葛亮是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还是另有原因?我认为:现有的分析和评论都是未得要领的;因为在诸葛亮与魏延关系中,魏延是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器重的;至于诸葛亮没有采用“子午谷奇谋”和在对身后人事的安排中冷落有勇有谋但是又孤傲的魏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一个政治家为国家稳定而被迫作出的无奈的选择。本文特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之后,他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多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一军“尽惊”。
为什么“尽惊”?因为汉中作为蜀国的前进基地、魏蜀两军的缓冲地带,它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占据汉中进可北争关陇,退能南蔽巴蜀。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杨洪这样对诸葛亮说:“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蜀将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3]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表达得更为详尽:“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刘备将汉中交给当时名气并不大的魏延。为提高魏延的声望,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5]刘备非常称赞,众人都认为他的回答很有气势。
诸葛亮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建安二十四年(208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