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5

  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而不是魏延在他死后统领三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意图与魏延有差异。

  诸葛亮的北伐,许多人只看到了他的“兴复汉室”之志和为此“鞠躬尽瘁”的努力,这是很不全面的。陈寿在撰写诸葛亮本传后就评论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13]这是用史家惯用的曲笔之法,委婉地道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北伐战略是包括两个层次的:高层次的战略意图即扫灭魏国,兴复汉室,这个通常为世人所关注;另一个战略意图则是低层次的,即在敌众我寡,无法兴复汉室的情况下,起码要做到扩大蜀汉版土,震动魏国,使其不能对蜀汉用兵。对这个低层次的目标,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诸葛亮在上《出师表》准备北伐时,是抱着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的。可是,诸葛亮虽决意北伐,然而当时魏、蜀两国实力对比实在是众寡悬殊。在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最小的国家;全国13州,蜀汉仅有一州;全国人口770万,蜀汉不到100万。诸葛亮以仅占全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力和物力,欲完成统一全国的理想抱负,实在是难以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形势看似大好,结果却是失利,这让诸葛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此后,他虽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北伐,但是,已经发出了“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14]的感叹,这与《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15]的坚定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他的北伐战略虽然始终放在关中一线,却是从凉州绕一大圈的稳步推进,不再采取大的战略行动。这实际上无疑于宣布,“兴复汉室”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罢了。

  对诸葛亮关于北伐战略这样深层次的思考以及战略重心的调整,魏延显然是不理解的。作为军人,魏延是优秀的,但他是战术家而不是战略家。魏、蜀两国实力对比众寡悬殊的事实使诸葛亮在北伐时十分谨慎,因为蜀汉经不起折腾;而魏延却经常“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