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5

  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相当于县侯,系东汉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但也可据此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器重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郡叛魏”,形势大好。曹魏举国震惊,忙派兵抵御。诸葛亮没有采纳“论者皆言”以魏延、吴壹去据守蜀汉咽喉之地——街亭“为宜”,却“违众拔谡”,即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8]的马谡统领诸军与魏国名将张郃交战,自己也不亲临前线指挥,结果遭致街亭大败,使蜀汉失去了唯一的大好时机。

  这次北伐没有重用魏延,说不上是有意冷落。诸葛亮确实是看错了人,所以他才“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9]他不但承担了失败的责任,而且把自己的错误公开宣露,以便接受大家的监督,记取教训。

  关于魏延进献“子午谷奇谋”之事,因为没有历史实践,说它成功或失败均都是分析,所以不宜夸大它的作用。魏延在当时的职务中,有一条便是“丞相司马”。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魏延身为丞相司马,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总参谋长,或者说就是诸葛亮的“军师”。参谋提出一条建议,是很正常的事,而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也完全有权力通过或否决魏延的建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绝不可能因此影响诸葛亮与魏延二人的关系,更不可能形成所谓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此后也有诸葛亮派魏延单独领兵之事就是证明。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出于《魏略》,与本传记载不同。由于《魏略》关于蜀汉事务的相关记载多与本传不合,甚至被裴松之批评为“妄说”、“敌国传闻之言”等,因此子午谷计本身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即使确有此事,诸葛亮也不会采纳“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计策,因为它太“悬危”[10]。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也犹如刘备征东吴一样,是倾全国之力进行的,所以不能冒险。冒险成功了则罢,一旦不成功就会导致国家的严重危机。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战争指导思想,主要是图谋稳当地在陇右建立基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从蜀汉的实际国力、包括军力而言,对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认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平心而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子午谷道路的艰难和强大的魏国军事力量。历史本来是不能假设的,这里不妨作一假设: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泥泞,魏延军不能按预期赶到(建兴八年,魏使张郃率军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绝”[11],不能前进,张郃军只得退还);勉强走出子午谷时,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阵;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证明)。此时的魏延及其大军,便只能懊悔轻率出征了;蜀国遭此重创,也再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