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5

韩信故事”。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16]虽然这只不过是发发牢骚,并不影响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却明白魏延是很不愿意放弃北伐的高层次战略意图的。所以,诸葛亮不可能让魏延在他死后统领三军。

  其次,魏延与杨仪的矛盾让诸葛亮“二选一”时只能选杨弃魏。

  诸葛亮临终时,魏延是蜀汉最高级别的武将,作战勇猛,富有谋略且深得士卒爱戴。魏延是个标准的武人,本领大脾气架子也大,为人骄横,史书说他“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17]大家看在他是蜀汉第一大将的份上,都让他几分;可偏偏有个同样心高气傲的家伙不买他的账,这人就是“七郡上士”杨仪。杨仪是个文官,手上一兵一卒都没有,更没有过人的武艺,但他“长于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能保证北伐大军足粮足兵,是蜀汉后勤第一人。谁都知道粮草器械对作战的重要性,所以杨仪仗着自己的功绩能力,是诸葛亮以下唯一敢对魏延说不的人。两个怀才傲世,心胸狭窄的奇才在一起共事,结果自然是水火不容,事事针锋相对了。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史书如此记载:“值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坐其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18]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经无法化解。魏延和杨仪的交恶甚至还传出了蜀汉。“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19]

  魏延和杨仪二人对诸葛亮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他对两人的态度是百般容忍,还继续委以重任。在当时异常团结的蜀国军政当局来说,有这两个异类,是很无奈的事。

  由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召开关于退军安排会议时,必然面临在魏延与杨仪之间“二选一”的难题。魏延和杨仪都有本事,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地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在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所以诸葛亮明智地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而“抛弃”了魏延。事实证明杨仪也确实不辱使命。至于这次会议没有让魏延参加,应该说是诸葛亮的无奈: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不信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