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1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政治考量中,除了因“靖难之役”导致的人事、政策偏向之外,“天子守边”论,是长期为后世史家重视的一个说法。《明太宗实 录》中,一再记载成祖前五年尽管长期在南京,但相当关注蒙古的军事动向。随后,几乎与营建北京同步,成祖于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 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深入沙漠,终至马革裹尸榆木川。明成祖用兵北方的用意,是寄望于一朝扫平漠北,不遗子孙祸害。从而使得迁都北京不再受军事上 的威胁。
明弘冶年间的大学士丘也从军事角度论述成祖迁都北京的用意,丘说:“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 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以军事角度论,从北京发兵,向沙漠进攻,利于军队及后勤补给的调动,最高军事领导人也易于判断蒙古的军事动向。但仅从单一的军事角度立论,显然回避了成祖 与南京的紧张关系。
从明初三代对蒙古的策略来看,朱元璋对“北元”采取的政策,是积极防御,而成祖则是积极进攻。这两种态势,都没有使得明朝与蒙古关系发生根本改 变。永乐帝通过迁都、军事进攻廓清漠北的做法,最终证明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迁都北京之后的两百年间,明帝国的首都与北方地区,反复遭受到塞外民族的入 侵。成祖五征漠北,最终只赢得了二十五年的短暂和平。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无论是成祖与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是蒙古的军事动向,最终产生了明永乐初年的两京制,并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或多或少,永乐帝对 于功业的追求,都与篡逆者的心理期待有关。朱棣常自比唐太宗,有意仿效之。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篡夺建成太子之位,开唐初盛世。以功业抹去篡逆恶名,成祖的 举动,与此相仿佛。无论政治与军事,永乐帝都与明初洪武、建文二帝坐守金陵以治天下的取向相悖,永乐的帝国之梦,征交趾,下西洋,通西域;而重心,则始终 在北,更在于北京的安危与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