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战后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9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举国震惊。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但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宫廷还在内争,朝臣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与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范文澜分析说:“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朝廷如此,地方和军队也是派系林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