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战后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9

  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中国军队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