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战后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9

  慈禧太后在内争中颇有成就,数十年里始终牢牢把握着权力,但在抵御外侮方面,实在是起着很坏的作用。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对此,连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都有意见,上奏说:“方奏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削减军费,固然因为国家财政紧张,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用到国计民生上。1894年是太后的60寿辰,她早就打算好好庆贺一番。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于是再没人敢说二话,捧场的倒还不少,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260万两,以“本银专备购各舰,设防一切要务”的各义上解朝廷,实际上这些钱都化为颐和园的山光水色了。资金还有缺口,办法也到了极致,竟用海军名义向外商借款,甚至采用卖官的办法,朝廷出台政策,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台以下均可捐买,已经到了不管不顾、匪夷所思的地步。

  大兴土木要花钱,贺寿场面也要花钱。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张灯结彩,景点密布,仅此一项耗银240万两。一方面穷奢极欲地挥霍,一方面国防经费极端拮据。海军申请更新火炮18门需银61万两而不可得。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寿诞的正日子,颐和园里大宴群臣,喜庆非凡。也就在这一天,海军基地大连陷于敌手,热闹的庆典和纷飞的战火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同时上演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没带好头,下边更是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军队后勤保障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