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9
其次,特许经营推动了价格卡特尔。特许经营如不涉及价格因素并不违法,对于一个本着善意且诚信经营的厂家来说,设置其产品的指导价格也无可非议,但如果其设置价格时,与自己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了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或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时,就构成价格卡特尔。
而今,在中国进口车领域,从进口到维修的多个环节均受到车企和总经销商的价格约束,特许经营成为车企和总经销商进行价格卡特尔的推手。
由此可见,在中国进口汽车领域实施的特许经营模式已经充分暴露其存在的弊端,而相关机构在制度的修订上难以跟进。市场环境在快速改变,当互联网在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时候,网上售车也逐步步入人们的消费视野,但特许经营依然桎梏汽车网店的兴起,特许经营为进口车企进行纵向价格垄断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许经营下的垄断行为
进口汽车在国内售价畸高的问题早已引起各方关注,据悉,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部门密切关注进口汽车领域的价格问题已不下两年,一场针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也已拉开帷幕。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在特许经营模式下,进口汽车流通领域可能涉嫌如下几种垄断行为:
1.固定或者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有业内权威人士透露,在整个进口汽车流通环节中,总经销商对包括定价权、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享有绝对的控制权,旗下的一级经销商和二级经销商必须绝对服从,总经销商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对畅销车型及零部件一般会有最低限价的规定,经销商的终端价格都在厂家的指导价的基础上来进行小幅调整的,为控制经销商的“叛逆”,总经销商一般还会禁止经销商跨地区销售,制订一系列惩罚措施,经销商如低于最低售价卖车,总代理商或厂商会对其进行严厉处罚。
2.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及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有业内人士直言在进口车领域,非中规渠道即非从总代理或总经销购买的进口汽车,4S店不提供保修、免费保养。尽管这些车都是经过报关进入中国销售的。有些生产车企甚至发文严令禁止对美规、中东规进口的车提供保修服务,购买了上述车的消费者只能自费保修、保养。在此情况下,终端消费者宁愿高价购买总代理或总经销的“中规车”,也不愿低价购买经报关进入中国内地的“非中规”汽车。
3.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由于特许经营的保护,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国内经销商如要做某个品牌,必须先缴纳“咨询费”,强制规定经销商经营模式、收取建店保证金、强行压库、搭售产品。一方面,厂家对经销商的建店规模、建店押金、购车数量、销售价格都有硬性规定,而所有这些运营成本都要由经销商承担,厂家不负任何责任;而另一方面,汽车营销合同一年一定,厂家对经销商的考核办法一年一改,这就使得经销商要极力去完成汽车厂家的合同任务,承担全部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