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9
但2013年的形势却出现了明显反复:尽管年初根据ECFA框架的第三阶段关税下调顺利按时实施,两岸银行业签署业务清算协定和年中大陆批准台湾银行“登陆”,延续了前一年的互动势头,但双边重大经贸协议的达成却寥寥无几,唯一值得一提的是6月签署了“四大”中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由于台湾岛内政治博弈的波及,直至年终也未能正式完成立法程序,未来何时完成仍难预期,具体落实更遥不可及,这也波及另外“两大”协议的谈判和落实。
尽管ECFA区域经济整合的原则,本应是对等开放,无缝对接,但因种种原因,台海两岸的ECFA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大陆让利”特色,大陆对台开放和让步多,台湾对大陆开放和让步少;这一“大陆让利模式”在2012、2013年两年,从ECFA框架协议延续到两岸投资保护和贸易协议,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以后者为例,大陆对台开放80项,台湾对大陆开放仅64项。
很显然,自ECFA框架协议达成至今,这种带有浓厚“台海特色”的“大陆让利模式”业已陷入一个瓶颈:在台湾看来,“大陆让利模式”给台湾经济带来的好处有限,反对ECFA的“绿营”和其他人士更将之视作“大陆统战伎俩”;而在大陆,对这种“单边让利”“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做法感到不满、不解、不耐者也在增加,尤其当越来越多大陆人士发现,对岸对这种大陆付出很多的“让利模式”其实并不怎么领情,甚至抱怨连连时,对“大陆让利模式”的这种不满、不解和不耐就更有增无减了。
“摆脱对陆依赖”?
2013年台海经贸合作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些是“老问题”,如台湾政治生活中的蓝绿对立,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南北矛盾等,主观上,“绿营”在两岸经贸合作方面“逢中必反”,客观上,ECFA和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北部、南部民众的受益程度厚薄不均,都给ECFA框架及其后续协议的达成、批准和贯彻,带来重重阻力。
另一些则是新问题。
2012年下半年起,大陆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这一趋势持续到2013年,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两岸经贸合作。如前所述,台海两岸经贸关系中,台湾是出超一方,大陆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导致台湾对大陆出口、投资增长势头的萎缩。与此同时,台湾原本相对疲软的经济并未因ECFA框架的逐步落实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回暖趋势,经济增速预期一年数降,市场沮丧情绪蔓延,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构成制约。
不仅如此,大陆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工资成本持续上涨,也令在大陆经营的台资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企业、资金开始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