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战略分析 >

热门推荐

安倍第二次上台对华再次“变脸”:竟因这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8

安倍并非对华“死硬派” 钓鱼岛危机或干扰中国反腐
  
  安倍急着要见习近平?或许是,但并非为了“日中亲善”那么简单。
  
  8月5日,共同社引用日本政府相关人士的话报道,安倍基本决定8月15日的二战战败日不参拜靖国神社,“为在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上能实现中日首脑会谈,安倍认为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顾及中方”。澎湃新闻记者也从相关人士处得到消息,安倍准备11月8日至11日访华。

  彼时,中日能否“一笑泯恩仇”?还很难说。现在能知道的是,两国领导人在APEC上会晤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接下来2个月,中日的外交试探与攻防将考验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其实,对于熟悉中日关系的人士来说,安倍“不参拜”的表示并不意外。早在一个月前,记者就从一名日本经济界人士那里得知,安倍考虑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以促成与习近平的会面。而这一决定,也是与安倍本人的特点以及日本当前政治的态势相关的。

1.jpg

  安倍是一个为了实现“强大日本”愿意作出妥协的现实主义政治家。IC资料

  安倍不是反华“死硬派”
  
  与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不同,安倍并不是在对华关系和历史问题上的“死硬派”,而是一个为了实现“强大日本”愿意作出妥协的现实主义政治家。
  
  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做派和善于迎合民意的特点。

2006年前后,久苦于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国民,因为小泉邮政民营化等政策的实施,对改革以“重建日本”的期待上升;但同时,也对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刺激中韩两国的行动开始产生厌烦,希望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安倍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两重心理。

2.jpg

  “购岛”闹剧一周年 中日船只钓鱼岛一对一较量

  2006年9月,他在当选自民党总裁时即称“身为首位战后出生的内阁总理大臣,我将接下改革与理想的火炬”,并很快提出了具有浓厚国家主义色彩的“美丽的国家”的施政口号,获得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广泛支持。
  
  同时,安倍还不惜对自己“鹰派”的传统立场做出了第一次“背叛”:他主动表示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并多次就日军战争罪行道歉,称日本人已“将这些教训牢记在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