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8
所谓“积极和平主义”,说白了,就是日本要高举价值观“大旗”,改变以往作为战败国的“小妾”地位,重新以“民主主义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由于当时中日的地缘政治状况,这种外交必然的后果就是——“遏制中国”。
《日本经济新闻》引用一名日本政府高官的话称,“(安倍外交)无论哪一条推行下去,都将演变成针对中国的抑制战略”。不过,安倍并非出于个人对中国的好恶才推行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说,他的目标是要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只不过与中国这座“风车”“开战”能有效调动民族主义情绪罢了。
故而,安倍本人对其政策被称为“围堵中国”曾表示不满,称“希望(积极和平主义)不要被矮化为单纯的牵制中国”。确实,安倍的眼睛,盯着的是更宏大的世界“棋局”,而对华强硬只不过是实现其“中盘胜”的一步而已。
不过,斗转星移,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安倍经济学”的“成功”,使安倍政权逐渐稳固,通过民族主义政策巩固地位也不再是“刚需”。
同时,前一阶段安倍“剧场式政治”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过分鼓吹民族主义,使日本不仅与同一阵营的韩国交恶,连“老大哥”美国也因慰安妇、靖国神社等问题表示出不悦,对安倍构成不小压力。
要知道,当年那场战争中,日本最主要的对手正是美国,对于日本这个“小兄弟”,在利用之余,山姆大叔那只警惕的眼睛从没有闭上。尽管美国现在判断日本仍不至于成为“脱缰野马”,解禁集体自卫权也符合美国的利益,但在奥巴马心中,安倍登上战车高呼“天皇万岁”之类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偷袭了珍珠港的“旧日本”。
更重要的是,安倍在国内也遇到了强大的民意反弹,令其必须考虑调整政策。
安倍极力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举动,给仍存在和平主义倾向的日本国民带来震撼,对自卫队行动可能无限扩大的疑虑压过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安倍政权的支持率明显下降。在7月的滋贺县知事选举中,执政党推荐的候选人因为集体自卫权问题影响而失败。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备战”明年春季的“统一地方选举”,安倍政府开始对现有政策作出调整。
从8月初起,安倍政府开始强调要把目前的政策重心从安全保障转向旨在搞活地方经济的“地方创生”,把“安倍经济学“的成效扩展至地方。不过,所谓“地方创生”并不像日元贬值那样,是短期内能见效的事。相比之下,通过安倍擅长的外交转移国内视线,改变国民观感,更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