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战略分析 >

热门推荐

安倍第二次上台对华再次“变脸”:竟因这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8

  如果能实现会晤中国最高领导人,安倍不仅能向国民展示其外交“手腕”,也向美国国内对日本“强国化”抱有警惕的势力有了“交待”,对于巩固政权十分有利。
  
  而安倍选择的让步方式也是有选择的。在中方提出的钓鱼岛和靖国神社两个问题中,前者涉及到领土问题,在现有双方的立场差距下,安倍很难也不愿让步;后者就还有商量余地。

  相比于中华民族,大和民族更讲究眼下实际的利益,毕竟,安倍已经实现了竞选前对保守派的诺言,参拜了靖国神社,现在宣布不再参拜,既有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先例”,也能得到一个“顾及中韩感情”的好名声。

  毕竟多数日本人对于当年战争受害者的中韩两国人民还是有着歉疚之心的,而在日本,“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天条”。
  
  不过,安倍作出“不参拜”的表示,仍有试探意味,并不意味着他已决意改善对华关系。就在日本前首相福田向中国带来“安倍将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口信不足一周的8月1日,日本突然宣布对包括钓鱼岛一部分在内的无人岛进行命名,而这一天正是甲午战争日本向清朝宣战120周年,显然,安倍并没有太在意这是否会激怒中国。

  对于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日本来说,安倍在靖国神社上的退让更多的是一种“投石问路”:在已没有太大价值的参拜问题上退一步,既摆出了对首脑会晤和改善关系的积极“姿态”,也把球踢到了中国一方,看中国如何反应。

故而,安倍本人对其政策被称为“围堵中国”曾表示不满,称“希望(积极和平主义)不要被矮化为单纯的牵制中国”。确实,安倍的眼睛,盯着的是更宏大的世界“棋局”,而对华强硬只不过是实现其“中盘胜”的一步而已。
  
  不过,斗转星移,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安倍经济学”的“成功”,使安倍政权逐渐稳固,通过民族主义政策巩固地位也不再是“刚需”。

  同时,前一阶段安倍“剧场式政治”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过分鼓吹民族主义,使日本不仅与同一阵营的韩国交恶,连“老大哥”美国也因慰安妇、靖国神社等问题表示出不悦,对安倍构成不小压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