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2
由于沙孟海的书法名声赫赫,浙江省的名胜古迹无不请其挥毫,杭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就是他的手笔,当时署名“沙文若”。五十年代,他的当省长的三弟沙文汉被错划为“右派”,结果“沙文若”的署名也从匾上消失了。此事后来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表示应当重新题名。如今的灵隐寺“大雄宝殿”这个横匾就是沙孟海重写的。在“文革”中,沙孟海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为了不牵涉亲友,他不得不把从20年代开始迄于“文革”前的几十年的日记付之一炬。对于史料研究、书法艺术来说,这一炬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沙孟海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他重新握管挥洒,八旬老翁既担任西泠印社社长,又在浙江美术学院重开书法课,带研究生,忙得像个年轻人。到了九旬高龄,他还是伏案写作,孜孜不倦。《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写谱》都是他晚年的著作。这些经典之作,饮誉国内,流播海外。
1992年4月26日,“沙孟海书学院”在浙江宁波的东钱湖畔正式成立。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沙孟海的学生故旧数百人参加了成立仪式,92岁的老人也即席发言。可惜这是沙孟海一生中最后一次学术活动。当天晚上,沙孟海下榻于宁波甬港饭店,次日凌晨起床去洗手间不幸骨折倒地。当地政府立即用海军直升飞机送他回杭州医院抢救,经过近半年的治疗,终于未能挽救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