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3
但道理归道理,事实是事实:吕贤基毕竟是个“恂恂儒者”(《清代碑传全集·续碑传集》卷五十四),几乎没有谁想过皇帝会派他这样的人上前线带兵打仗;李鸿章虽然勇于任事,但毕竟只是一个低级官员,如果不是吕贤基硬拉他下水,皇上肯定不会点到他头上来。正因为有这些没有想到,才最终产生了道理与事实反差巨大的结果。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李鸿章怂恿吕贤基上奏引起的,吕贤基说李鸿章害了他,当然不无道理。
朝中官员尽管将赴前线办理团练视为畏途,但皇上命令已下,哭丧着脸也无济于事。不久,李鸿章就离别翰苑,跟着吕贤基返回家乡,走上了“翰林变绿林”的军旅之路。
吕贤基从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受命,到当年十月舒城陷落而死,在办理安徽团练防剿任上不足一年,这一事实表明李鸿章确实把他害惨了。吕贤基自然也害苦了李鸿章,他不仅在太平军兵临舒城城下时差点丢命,而且在此后五年多时间里,战场累累受挫,前景一片暗淡,“昨梦封侯今已非”,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才千里迢迢奔赴江西,投到曾国藩幕下。
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也是非常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