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5
洋务派提出的建设方案,虽然经常遭到保守派阻击,慈禧有时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也会顺从守旧派的意愿,予以否决,但往往是今天否决了,明天换个名堂又通过,拖慢了时间而已,并非真正禁绝。1866年,洋务派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学员学习天文、算学。大学士倭仁上书慈禧,表示极力反对,慈禧明知他最恨洋务,故意调他去专办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不无侮辱之意。倭仁再三推辞,慈禧就是不肯收回成命,逼得倭仁以养病为由,奏请开缺。慈禧马上顺水推舟,免去他的所有职务。
历史学家往往揪住慈禧否决一两项新政,大肆渲染,而对于她支持的新政则避而不谈,或从动机上说成是为了满足她个人享乐欲望。试看李鸿章要办铁路、工厂、电报、银行、矿山、海军,一路跌跌撞撞,千难万阻,尽管规模、进度不如人意,但最终几乎都能如愿以偿。没有慈禧的支持,李鸿章是半筹莫展。因此,李鸿章也明白慈禧的价值,在她生活奢华这点上,尽量满足她的欲望。这是一种交换,虽然这种做法容易被人诟病,但换来了中国有铁路、有轮船的局面,权衡之下,笔者认为还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