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5
其二,拿去修颐和园的二百六十万两“海军经费”,也不是户部每年划拨的固定经费,而是经李鸿章动员,由他联合两江、两广、湖广、四川省的四位总督,湖北、江西两省巡抚,共同报销的。当时打着海军经费的招牌,号称存款生息,以补正杂款之不足,但实际上用作修葺园林乃公开的秘密。海军衙门解释,修园林也是为了“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之用(因为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有一个水师学堂,常在湖上操练),总算与海军扯上一点关系。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这笔钱如果不用来修园林,确实可多买两艘军舰。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给皇太后修园林,那些封疆大吏还会这么积极筹钱吗?肯定不会。最理想的结局,当然是慈禧以修园林名义把钱收上来,然后宣布园林修不成了,全用来建设海军、开工厂,或者全分给穷人。但历史不容假设。
“女人家”还是政治家?
慈禧统治时期,中国和外国打过几场仗,打得都很“冤枉”,中法战争是为越南打的,甲午战争是为朝鲜打的,越南、朝鲜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早已有名无实,到头来自己七痨八伤,藩属国还不领情。
这几场对外战争,一开始慈禧都不太愿意打,倾向于主和。以当时的情形论,选择不开战是明智的,一来没有非打不可的迫切性,二来以中国的实力也承受不了大规模的战争,打了只会拖慢现代化的步伐。但国人历来有一种奇怪观念:凡主和都是卖国的,凡主战都是爱国的,越是躲在后方无需负直接责任的人,主战的调门越高。甲午战争前,京城内的御史、言官、给事中们,几乎都把日本斥为蕞尔小国,不足介怀,堂堂天朝,自可直捣东京,灭此朝食,此时虚骄之气,充斥朝堂上下。慈禧的主和,当然也不是对世界大势、国情实力有很深刻的认识,只不过是凭着直觉,加上一点弱国的自卑心理,害怕祖宗留下的一点本钱在自己手上败掉。但她经不住左右的人整天在耳边吹送“玉碎瓦全”的高调,于是“赌徒式”的侥幸心理渐渐占了上风,钟砣摆向了主战一边。
其实,主战派哪里真能打呢?刘坤一是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帮办海军军务,平时惯唱主战高调。甲午战争时,日军已打入国境,他被授予钦差大臣衔,节制关内外各军对日作战,手握虎符,拥兵数万,却以“队不齐,械不备”为由拒绝出兵,坐看李鸿章的淮军孤军苦战,一败涂地。仗打败了,面临割地赔款的和谈,主战派灵魂人物、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极力反对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朝堂之上,慷慨陈词,但李鸿章只淡淡地回了一句:不如你和我一起去和日本人谈判吧?翁同龢登时蔫了下去,忙不迭摆手道:“若我曾办过洋务,此行必不推辞,今以生手办重事,怎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