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细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20位名相:古代贤相大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2

  1、伊尹扶汤

  伊尹,原名挚,官号阿衡、保衡,商初汤王的重要辅臣。《吕氏春秋》说有姺氏女于伊水边得婴儿于空桑,故以伊为其姓。相传伊尹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为陪嫁之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此为引,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伐夏救民"的主张,得到汤的赏识和重用,任其为相。伊尹辅佐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并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余载。商汤死后,历佐外丙、仲壬相继为王。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伊尹掌握着统治权。仲壬死后,立太甲为王,太甲昏庸暴虐,不遵守汤的法度而乱德败行,被他放逐到桐。伊尹自行代理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又被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商代后王对伊尹举行隆重的祭祀,《诗.商颂.长发》也高度赞扬他。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

  2、周公辅政

  周公,姓姬名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亦是儒学奠基人,被尊为"元圣",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便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命东征,三年乃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并实施封邦建国之策,将周室宗亲和功臣,分封为各部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他还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成王长大后,周公便还政退位,专心"制礼作乐"。周公死后,成王将他葬在毕邑文王墓旁,以示对他的无比尊重。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3、齐相管仲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是春秋前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时管仲常常多取,鲍叔牙并不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