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细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20位名相:古代贤相大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2

  13、房谋杜断

  房指房玄龄,杜指杜如晦,俱为初唐名相。早先两人皆为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官,常从征伐,参与机要,为秦王得力谋臣。玄武门之变,两人亦居功甚大。秦王即位,是为唐太宗,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迁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贞观三年迁尚书右仆射。据《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也就是说,两个人在执政上各有所长,房玄龄主意多,善谋划,杜如晦能当机立断。房玄龄、杜如晦同掌朝政,同心协力,配合默契,谋划和掌管国家大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房、杜二人也成为历史上良相的典范。元人雅勒呼有诗赞曰:"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14、魏征善谏

  魏征(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初唐杰出政治家。幼年丧父,生活孤贫,雅好读书,深通学术,胸有大志。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贞观初授秘书监,参掌朝政,校订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魏征以善谏著称,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际,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令太宗又敬又畏。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却终未成行,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答:"当初确有此意,但怕你直言进谏,故打消此念。"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逗弄玩乐,很是得意,忽见魏征走来,忙将其藏入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魏征一生以谏诤为己任,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两百余事,大至朝廷大政方针,小至皇帝生活私事,都无所回避。武德九年,冒着被罢官的危险,拒不签署李世民征点中男(1618岁)的决定,最后终于谏止,使百姓免于一次兵役负担。贞观六年,力排众议,谏止太宗赴泰山封禅,节约了大量的开支。魏征所谏,匡正了唐太宗的许多失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