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3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让左宗棠始料不及,深感"世网之险"。成丰六年(公元1856年),他忽然被湖广总督奏劾,境遇十分危险。后经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帮助方幸免于难。再次遭受挫折的左宗棠一时心灰意冷,却不料因祸得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六月,他奉诏命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开始招募"楚军",即后来的左系湘军。左宗棠人生路上一次重大的转机到来了。
"楚军"组建伊始,便同太平垂几度交手,战绩也还不错,声望一时大增。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左宗棠被举荐,接替自给身亡的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收拾杭州被太平军攻占后的浙江残局。
这时的左宗棠己成为拥兵自重、名声显赫的一方重臣,与在别人帐下当幕僚时自不可同日而语。挟楚军初战之余威,左宗棠驱兵江浙,充分利用太平军的内乱,在同冶三年(公元1864年)占领杭州及余杭。这一年曾国藩的湘军也攻下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被镇压下去。左宗棠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确立了晚清一代名将的地位。
功成名就的左宗裳第二次征战的战场在陕甘,征战的对象为捻军和回民起义军。
捻军是与太平军同时代兴起的一股活跃在北方各省的农民武装。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联合抗请,组成了一文以复兴天国抗清大业为目标的新捻军。新捻军兵分两路:以赖文光余部为主组成的一路为"东捻",而以张宗禹为首。活动在陕西一带的称为"西捻"。左宗棠受命征讨的即是"西捻"。
率兵入陕后,左宗棠首先研究了捻军的作战特点,然后兵分两路,渡谓水而下。准备大举进攻。令左宗棠想不到的是,西捻军此时却主动让出了烃水西岸地区,转而西进泾阳、咸阳,渡过泾水,在蒲城一带集中。得到消息的左宗裳连忙调整兵力,并亲自赶到泾西,布置好包围圈,想将西捻军一举歼于泾水。在泾水岸边,左宗棠认定捻军"西不能过幢关,北不肯窜北口,非从西路折向东南,别无去路"。于是确定了缩小包围圈、"就地了之"的计划。不料西捻军突然以骑兵猛攻渭北,突破包围圈,进人陕北,并连克安塞、延川等城。与此同时,与西捻军遥相呼应的回民起义军也乘势攻下绥德。接连遭受打击的清廷一时震怒,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捻军"飘忽驰骋,避实就虚","遇官军见不可憾,则望风远行,瞬息数十里;侯官军追及,则又盘旋回折"的作战方针实在难以对付。西捻军的胜利让左宗棠真正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遭到重创的左宗裳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战方略。他和平定东捻军后赶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