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4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年谱长编》,一书中第1708页上赫然刊登着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66年9、10月间致函李云(时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的一段书简:
“本来我要刘某某写信,不料她拒绝,我不得不自己写信了。”明眼人一看就知,这里的“刘某某”非别人,就是宋庆龄的文字秘书刘一庸,有关这段“拒写书信”而导致宋庆龄的“胃都气得痛了整整一天”的往事,更是因多种版本史料的渲染而富有“真实性”,从而使广大读者对晚年的宋庆龄充满了同情,对当事人“刘某某”的背信弃义或见异思迁的不义之举予以鄙夷与蔑视。
笔者与刘一庸取得了联系,获得了她提供的大量珍贵史料。刘一庸是至今唯一健在的宋庆龄的文字秘书, 83岁的她思维敏捷、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把一个宋庆龄终老也未能理解的误会按序铺开,揭开了这段曾使读者乃至相关史料误会整整40年的历史真面目。她的回忆客观具体,真实还原了当年那个特定环境下所衍生的特别事件,从而及时抢救了这一段极其珍贵的历史。
当时,宋庆龄身边有两个文字秘书,一个是1963年4月来到她身边的、被她称为“北京的秘书”的张珏(1914—1998);一个是早在一二·八事变后就经何香凝推荐来到她身边工作的秘书黎沛华(1899—1972,广东番禺人)。她在宋庆龄身边断断续续工作了十多年。当年李燕娥与她那个无赖丈夫的退婚契约,就是黎沛华亲自执笔的。
宋庆龄一向擅长英文,不谙中文写作,再加上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所以她身边需要擅长中文写作的文字秘书。但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宋庆龄选用文字秘书乃至贴身保姆,有着她特别的用人标准,其中有一条至关重要,那就是必须是单身女性。黎沛华与张珏两人完全符合标准。
但是,1964年年底,突然从杭州发来的一封急电,打乱了宋庆龄的正常工作秩序:张珏的父亲张宗祥身患重病,急需她回家照看。张珏出身名门,是浙江海宁人,她的父亲张宗祥是前清举人,是著名书法家和经史学者,工诗善画,和蒋百里是促膝之交,是近代少有的思想进步的学术界名流。而且他对张珏要求极严,张珏在高师严父的培养下气宇自然不凡;所以张珏成年后,她又有幸来到宋庆龄身边工作,得到了一代伟大女性的熏陶。面对杭州急电,宋庆龄真是进退两难,不舍得就这样放张珏去杭州。因为当时宋庆龄的文字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张珏完成的,时年已是66岁的黎沛华,已无力胜任文字秘书的岗位,尤其是已步入晚年的黎沛华,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动辄头晕目眩卧床不起。要是在这个时候再把张珏放走,让已是68岁的宋庆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