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军史漫话 >

热门推荐

中国鹰击6巡航导弹发展史:已成美国航母的噩梦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6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今,我国以引进前苏联544型反舰导弹(即“冥河”式反舰导弹)为基础,结合自主技术创新,共发展了“上游”,“海鹰”以及“鹰击”三个系列数十种各式反舰导弹,按照最初的编号规则,这三个名称分别用来称呼舰载反舰导弹,岸基反舰导弹和空射反舰导弹三个类别,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一弹多型化,上述规则逐渐变得混乱,比如本来作为岸舰型发展的海鹰系列反舰导弹,最终取代上游系列而成为一个时期内我国反舰导弹的主力型号,而出现更晚的鹰击系列,则因为其采用技术更新,通用化更强,最终取代了上游和海鹰两个系列的反舰导弹,使得后期我国反舰导弹序列中“鹰击“系列一枝独秀,最终几乎成为中国反舰导弹的“名片”。

    而在鹰击系列这个大家庭里,又以鹰击-6系列服役最早,个头最大,射程也相对同时期其它型号更远,从而作为中国空军主力远程反舰武器,一直服役至今,鹰击-6系列作为我国最早一个空射反舰导弹系列,对我国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实践与储备作用,其研制、装备的历史,恰似一部中国空射巡航导弹发展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绵绵延续至今。

1.jpg

    故事的开端-鹰击-6型大型空射反舰导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苏联全面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技术援助,并撤走了所有的专家,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中国军队一系列重大军工项目或下马,或者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受到波及最大的,则是技术含量较为密集的空军。而很不巧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军事航空平台与武器技术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崭新的武器装备概念,诸如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空对地/对海巡航导弹等新式武器装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苏联技术援助的终止,则如同从天而降的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中国空军阻拦在了这些装备与技术的大门之外。

    此时中国空军的对面打击手段,还停留二次大战时期的技战术水平上,受限于基础工业水平的薄弱和相关技术的缺乏,中国的军工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为空军提供一款能够满足要求的空对面战术导弹,大量装备部队的轰-5,轰-6型轰炸机只能依靠自由落体炸弹和火箭助推鱼雷执行对面打击,在当时的防空系统面前,这种落后的攻击方式无论是突防能力还是毁伤效能上,都已经无法适应日益严峻的战场现状,如若开战,这些近乎“老掉牙”的打击手段所能为中国空军带来的,除了不断上涨的损失数字以外,就只有几乎可以忽略的战果了,严酷的现实呼唤着一款属于中国的空对面导弹的到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