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2
血腥铺成的通天之路
武则天,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武士彟夫妇均信仰佛教,武则天年幼时即与佛教结缘,披缁衣,并取名为“约”,字“明空”。后来,武则天以“曌”自名,即由“明空”转化而来,含有“日月当空”以及“悟空明性”之意。武则天的童年是在幸福时光中度过的,她聪明伶俐,随父亲到处游历,颇增见闻。十一岁时,武则天的父亲去世,她与母亲开始饱受异母家兄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人的冷眼,这种命运的转折,使武则天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使其敏感的内心蒙上浓厚的阴影。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童年及少年时代的遭遇,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武则天即为如此。她一方面熏陶着佛教的慈悲与神秘,另一方面感受着世事的无常与冷酷;一方面因冰雪聪明受着许多人的称赞而洋洋得意,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意识到家族内部的薄情而备感压抑;巨大而激烈的矛盾过早地压到武则天身上,使她在无意识中养成了多重人格:她独立,并有一股非常激烈偏激的煞气,而这种煞气又被早熟的她掩藏起来,转化为女儿身上少有的男子刚强气质。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此时的武则天只有14岁。母亲杨氏不忍女儿离开,伤心地恸哭起来,武则天神态自如,劝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新唐书·武后传》)可见,武则天已有雄心,她已急迫地想要离开像笼子一样的家族。入宫后,武则天以独特的气质脱颖而出,给唐太宗留下深刻印象。皇宫中有一匹烈马,无人能够驾驭。武则天主动请缨,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其刚性气质令久经沙场的唐太宗刮目相看。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每日入侍,武则天开始与太子接触,结下了炽热的恋情。在此期间,武则天曾被一种玄秘的说法困扰,差点遭灭门之祸。
古代宫廷里存在许多真真假假的神秘文化。有种说法,从天空的星辰变化可以看出人间的大事。古人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专门设置观察天象的史官。唐太宗晚年,唐都长安经常在白天看见太白星,太史占卜后得出结论,说:“女主昌。”民间也暗中传播着一本《秘记》,里面记载:“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听了,非常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