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为何废除丞相?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2

  门下省是黄门之下的简称,因为汉宫门都被涂成黄色,所以叫黄门。门下最初指宫中介于后宫与前殿之间的一个区域,能进出这里的都是近臣。侍中人员在黄门禁内服侍皇帝,与天子关系紧密而备受宠任。等到中书官退出机要官舞台时,门下官就义不容辞地顶替上来了,直至成为门下省。

  唐政府基本沿袭隋制。三省始于魏晋,隋朝定制为政府中枢,三省首长皆为宰相。当时的行政流程是由中书负责起草诏书,然后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没有异议,就由门下的长官审核后,交给皇帝签字,最后再交给尚书负责执行。后来中书和门下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开会,叫“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这种制度后来被沿袭。唐朝时,经过中书门下的诏书,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经过中书门下,独自拟的诏书,则被叫作斜封墨敕。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也可以是宰相。所以这时的宰相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需要有一个集体议政的场所,就是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门下和皇帝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政事堂设在此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此时宰相们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