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为何废除丞相?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2

  自秦时设立的丞相制度到明代朱元璋时画上了句号。朱元璋是怎么启动机构改革的呢?

  朱元璋称吴王时,还没有动这个心思,而是仿照元制设立中书省,作为自己政权的基础,还设置了掌军权的都督府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丞相统率百官,领导礼、户、刑、工四部。等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他又在四部基础上设了吏、兵二部,六部是中书省的办事机构。

  当时,丞相总揽全国行政,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诏书都必须由中书省颁发,朝臣奏议也必须由中书省呈达皇帝。中书省权力的增大,军权架空,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谋大逆”案发,受牵连被诛除的各级政府官吏达3万余人,朱元璋就此发布了《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罢除中书省,不设丞相,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实际上兼任了丞相的职责,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武黎嵩说。

  明朝另一项改革是出现了内阁。永乐年间,朱棣夺得帝位后,宫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性质其实就是内廷秘书班子。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内阁就设在紫禁城午门内东南角的文渊阁。

  代皇帝草诏批文件是内阁的重要权力。“这叫‘票拟’,内阁学士用贴纸的方式对官员的奏章发表处理意见,协助皇帝决策,但是下发给官员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红’,皇帝将意见抄一遍才有效力。”武黎嵩说。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入选一般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翰林院成为明代士人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翰林院和内阁都是御用文秘机关,内阁专掌机密决策,翰林则逐渐与朝政机密远去,成为单纯的文秘机关。

  那么,内阁一直是当权派吗?别忘了明朝还有著名的宦官机构。明朝宦官机构不断调整增加,朱棣迁都北京后定制为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武黎嵩介绍,十二监是十二个宦官领掌的内侍衙门,各置太监一员,下面还有其他品级的宦官。因为内侍衙门称“监”,其长称为太监,以后,“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词。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之首,权力最大。司礼监是内廷总管,掌管宫廷事务,掌印、秉笔太监等掌管批红、传宣谕旨。

  宣德年间,皇帝懒惰,奏本大多由司礼监代笔,后来太监甚至可以改动内阁票拟的内容,旨意究竟出自于皇帝之手还是秉笔太监之手,无从核对。后期皇帝索性不上朝了,太监改动旨意愈发大胆,宦官代皇帝批红得以专制朝政。

  清宫剧中,南书房和军机处常被提及,它们都是清代的“首创”,只是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正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