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为何废除丞相?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2

  唐高宗时,新建大明宫,此后历代皇帝都长居在此,取代原来的太极宫。这次移宫其实源于权力斗争,武则天对于太宗留下的旧中枢成员显然是不信任的,太极宫中枢三省被反对她的旧门阀贵族把控了,武则天唯有移居新宫,另立新署。移居新宫时,中书省和门下省虽随之迁入新宫,但是已被排除在宫禁之外。

  到了宋代,宰相的名号被统一称为源自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副宰相被称为“参知政事”。“平章事”也好,“参知政事”也好,都带临时性的差遣意味。唐朝开始使职差遣,就是皇帝临时委派一人任具体职务。唐代中期以后,这种差遣性的临时宰相越来越多,而原来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如果不带“同平章事”等官衔,则已经不能参与宰相的会议了。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是国家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居于六部之首,官吏铨选是吏部最重要的工作,开元以前,科举考试都是由吏部主持的,后来才移至礼部。户部是中央政府管理财政、民政的职能机构。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制及征税派役的根据,所以朝廷高度重视。礼部最初是国家礼仪祠祭的机关,直到科举移属礼部,礼部的地位才真正得以提高。

  兵部是掌管全国军事军备的政府职能机构,差不多相当于“国防部”,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此外,兵部还要进行武举,选拔人才。刑部则是国家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工部是管理国家工程建筑的行政职能机关,在六部中排行最末。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不久便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军事行动,并且让唐代后期的使职差遣制度全面开花。北宋大部分时间都采用这种使职差遣,防止大臣集权,因此宋朝时很少集权、专权。宋朝使职大量产生,许多宰相大臣、重要军职及地方首长都是使职,本官不办实事,而让差遣施行政务,官僚政治发展到此时出现了典型的官僚病,居官不办事也照样可以拿俸禄。宋政府机构臃肿,闲官过多,形成大量徒有虚名的冗闲机构。冗官问题在宋立国之初就出现了,不过宋朝统治者为了分化事权,刻意让功臣武将领厚禄,劝他们去过声色犬马的生活。

  宋代开始变三省为两府。设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中书门下在宫中居东称东府,枢密院居西称西府,史称“二府”。二府的首长称作宰相和枢首。同时设三司使掌管财政,首长称计相。这二府和三司使的长官成为实际的宰相,与皇帝共同组成北宋政治中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