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800多名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走陆路的文化人从九龙出发,经过元朗、大帽山,进入了白石龙地区,这里是当时游击区司令部所在地。

  白石龙里茅寮客

  经过几十里路的行走,通过元朗星星点点的日军岗哨,翻越土匪盘踞的大帽山,一行人登上了一条名为“梅林坳”的山坳,在廖沫沙的记忆里,他们这批文化人到达这里时,已经是当天的黄昏时分。在山坡下,可以看到有一个荒村,这里人烟不算太少,房屋被破坏的痕迹随处可见。

  今天的 “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南面,一片土地被围了起来,地面上,依稀可以看到几许残砖破瓦,在这块空地旁,是一间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白房。

  黎金良介绍,这片空地上原本的建筑是白石龙村一座被废弃的天主教堂,旁边的小白房原来是教堂的修女房,数批文化人到了白石龙后的第一夜都是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

  但是就在文化人从这里撤离后不久,国民党部队来此侵扰,一把火过后,教堂主建筑荡然无存,修女房也塌了半边,现在所看到的小白房已经是纪念馆建馆后修复的成果。

  虽然白石龙当时属于游击区,但10公里外就是日军警戒线。当时全村人口不足200人,几批文化人先后到达,如果住在村子里,很有可能暴露。

  所以,第二夜,他们就走进了深山之中。

  杨奇当时也在白石龙,他护送过一部分文化人进“深坑”。“深坑”是白石龙附近阳台山和宝安龙华圩之间的一个山窝,易守难攻,比较容易隐蔽。他告诉记者,组织上说,这是一个“死任务”,让他一定保护好这些文化人。转移是秘密的,直到晚上7点,天开始黑了,他们才出发,当时他带的那队文化人大约有20人,包括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人。这些文化人都来自城里,基本没在晚上走过山路,游击队员给每个人提前发了一根竹棍,让他们借力。邹韬奋因为眼睛不好,走得跌跌撞撞,格外费劲。

  今天的纪念馆里,文化人当年的“住宅”被还原了:把松树作为围墙的柱子,屋顶搭草棚,里面架上横杆,铺上竹子,形成了一张长两米的“竹床”。这样的简易建筑,被当地人称为“茅寮”。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