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必须马上安排营救工作了,但是此时,连廖承志本人都很难离开香港了。
江水是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的短枪队队长,在文化人营救行动中护送过一批文化人,他的儿子江山告诉记者,父亲曾经对他说,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人是公开活动的八路军干部,早上了日军的“黑名单”,是重点抓捕的对象,因为很多人都能认出他们来,所以,这几个人的处境比文化人更加危险。
身在九龙的尹林平在开战后失去了廖承志的消息,他找来交通员李建行,给了他一封密信,告诉他在香港的联系人的暗号和地址,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内,把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带到九龙来。”
几经曲折,李建行偷渡到了香港,在铜锣湾避风塘一艘香港党组织租用的大驳船上找到了连贯,汇报了尹林平交代的任务,第二天清晨,沿着李建行来时探明的道路,廖承志、连贯、乔冠华避开了日军巡逻艇的日常路线,经海上到达九龙红磡,来到旺角的一栋楼房。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等候的尹林平见到三人,二话不说,便把他们拉上了二楼,拿出了一副麻将牌。已经十万火急了,谁有心思打麻将?其实,他们只是用麻将牌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音,去掩饰商量营救路线的行动的话语声。尹林平报告说,游击队已经派人开辟了两条秘密路线,一条是从青山道经过荃湾、元朗进入宝安游击区的陆上交通线,另一条是从九龙至西贡镇,经沙鱼涌进入惠阳游击区的水上交通线。后来实施的文化人转移,大体也可以分为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又做了更加详细的区分。
廖承志等人决定,亲自按照营救路线走一遍,做个“前哨”。
现任“东江纵队纪念馆”研究策划部副主任的陈光新告诉记者,需要转移的人选择哪条路线,要参考几个因素,首先就是曝光率。当时设计了陆上线路,是因为日本占领香港后缺乏军粮,号称要疏散一百万的人口进内地,文化人可以混入这些难民中离开。但是这个方法绝对不适合廖承志等人,因为认识他们的人太多了,走海路的话,日军的岗哨能少些,而且出了什么紧急情况的话,往船底下一藏,也容易隐蔽。
会议还在进行中,一队日军例行检查,闯入门中。看到屋子里的几个人赌性正浓,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也就离开了。
第二天,在李建行的护送下,廖承志、连贯、乔冠华乔装打扮出了旺角。抗日游击纵队前来接应的港九大队长黄冠芳后来回忆,当时他看到的三个人,一个是“穿着黑上衣,头戴鸭舌帽”的“胖子”,一个是“穿着中式棉袍”的“矮个子”,一个是“戴着眼镜、知识分子的模样”的“高个子”,在李建行的示意下,他知道,这几个就是需要他沿途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