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800多名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卢伟如他们选择这里做了联络站后,在城里租了一间关了门的商店和几间民房,对外称用来安置“从香港逃难来的亲友和伙计。”卢伟如的儿子卢晓衡后来回忆,当时母亲叶景舟还在区委工作,和父亲定了亲,但还没办婚事。就在卢伟如的布置任务完成不久,母亲被组织派来和父亲“火线完婚”,来充当“罗老板”刚刚从香港接来的妻子,以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家眷”到了,“罗老板”的买卖也开张了,卢伟如通过游击队从香港运来了几十担的煤油、棉纱、汽车轮胎,囤放在城里的“东和行”,这家商行的几位老板都是和共产党有联系的农工党党员,卢伟如利用这家商行,为自己的身份打掩护,并通过买卖筹款。

  在卢伟如的有意结交下,楼上的张光琼也很快成了这位“大老板”的酒肉朋友,两个梅县的老乡“一见如故”,后来,“罗老板”的另一家商行“源吉行”被日本飞机轰炸失火,张光琼还主动派兵过来灭火。

  因为“罗老板”做的都是热门货的生意,城里的军政官员们也涌到东和行买货,卢伟如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探听国民党军队布防的情况。此时的惠州城内外,国民党的军队和中统的特务组织设立了众多的水口和检查站,为了让文化人能顺利通过,卢伟如花了一大笔钱来宴请国民党的高官们,推杯送盏间,他提出自己有些香港来的亲友、同事,想要去后方避难,请他们“高抬贵手”,虽然在座的高官们都同意“行个方便”,但是卢伟如还不放心,又到沿途检查站的军团部里上下打点,不仅团长和副团长得到了留声机这样的厚礼,甚至连这个团的营、连长和关卡上的哨兵,都收到了斜纹布这种战时的稀缺物品。

  1942年的除夕前夜,“罗老板”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一批“客人”。

  东和行的外乡人

  第一批到来的文化人由张友渔带队,总计有20多人,其中包括茅盾夫妇、廖沫沙、叶以群等人,当天他们行进了近五十公里,到惠州已经是深夜。

  文化人到惠州后,都被卢伟如领进了东湖旅店。肖毅告诉记者,接到这些人以后,卢伟如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隐蔽他们。东湖旅店并不算太大,况且张光琼带人住在这里,来的人太多的话,暴露的危险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保不准就有国民党官兵看到过茅盾等人在报纸上的照片,那时麻烦就大了。

  第二天,文化人就被“分流”了。

  其实,在他们到达之前,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已经到过惠州城,廖承志看了卢伟如的准备情况,提前做了几点安排:文化人到达惠州后可以和卢伟如他们一起住在东湖旅店,但是茅盾这样的知名人士要在“东和行”隐蔽起来,以免被人发现。卢伟如的“昌业公司”只是一个空壳,一旦有人去香港查证,便会迅速暴露。所以,廖承志指示曾经在香港开设过“东利运输公司”的廖安祥留在这里开办一个新商行“源吉行”,对外宣称,“罗老板”是这家商行的大东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