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800多名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当时的文化人都已经数易其居,虽然张友渔和他们素有交往,也很难联系上。他后来还记得,找胡绳时,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地址,敲了半天门,出来开门的却是个不相识的女人,说了声“没这个人”就把门“啪”地关上了,他悻然走到了楼底,刚要离开,忽然,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正是胡绳。

  当时文化人的小心谨慎,可见一斑。

  胡绳带着他,在胡同里碰到了戈宝权,戈宝权提供了地址,他们找到了茅盾和叶以群,又在跑马地找到了于毅夫,在铜锣灯笼街找到了邹韬奋……文化人像珍珠一样层层串联,网络逐渐扩大,他们被分批安置到了多个临时联络点中。

  其实,从周恩来到廖承志,都没有给出一个足够详细的文化人营救名单,最终获救的800多人,是在潘柱等人的寻找中,基于平时社会关系动态形成的,其中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如茅盾、邹韬奋,有活跃在影视界的如蔡楚生、司徒慧敏,也有何香凝、柳亚子这样的抗日民主人士。

  潘柱负责的文化人大部分都是要从陆上路线离开的,这段行程的第一步,就是从香港偷渡到九龙。

  茅盾是第一批走出香港的文化人,他曾经写了一本名为《脱险杂记》的回忆录,详细记述了他们夫妇二人从香港偷渡到九龙的亲身经历:“(一九四二年一月)八日上午,和我们住在一起的Y君(叶以群)从街上回来,悄悄地告诉我们,明天可以过九龙去了。行李不能多带……当然也得改换服装,于是都买了一套黑布的短衫(香港人称之为唐装的)……”

  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改头换面”,是为了能够混入被疏散的难民队伍中。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