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800多名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只要条件允许,游击队都坚持为文化人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戈宝权曾经回忆“尽管游击队的条件很困难,我们每天还可以吃到粗糙的白米饭,干炸小鱼或者虾酱之类的东西。部队也很关心我们,还常把煮好的‘番薯泡糖水’(红糖煮的番薯汤),用水桶挑来送给我们吃。有时还烧好热水,要我们到部队旁的树林和河边去洗澡。”

  而文化人们也习惯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艰苦的生活,茅寮中的竹子床凹凸不平,很难入睡,茅盾却说“这是卧薪尝胆,对付日本侵略者,应该有这种革命精神。”

  在深坑茅寮中的日子持续了十来天,文化人就被分批护送,前往东江的政治、经济中心惠州,但是此时的惠州,并不是一座对他们足够友好的城市。

  惠州来了“罗老板”

  1942年1月的一天,惠州(当时的惠阳县)出现了生面孔: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们大摇大摆地进出着城里最高级的旅店、酒家,摆足了谱。

  传说这两个人一个是“香港昌业公司”的总经理“罗老板”,另一个是另外一个香港大商行的“少东家”,因为香港被日本人占了,才把生意搬到惠州的。

  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地下党员,“罗老板”是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少东家”是惠阳县梁华区区委书记陈永,他们来到惠州,是为了建一个秘密联络站来接应即将到来的文化人。

  惠州市惠城区党史研究室主任肖毅告诉记者,广东省有一条名为“东江”的河流,这条河流经粤东包括深圳、东莞的多个地区,惠州是当时“东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选择这里作为交通线的一环,出于几点考虑,一是这里靠海,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坐船可以到达韶关、桂林;二是惠州的政治优势,当时这里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粤东地区武装力量,可以配合营救行动。

  但是当时的惠州,并不是一个平静的城市,据史料记载,日军先后四次从大亚湾登陆,到惠州烧杀抢掠,1942年初,本来驻扎在惠州北面的国民党一八七师把军队开了进来。

  对很多要从这里潜回大后方的文化人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为躲避国民党顽固派迫害而避居香港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