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5
2003年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继《檀香刑》之后让莫言再次入围茅盾文学奖,但最终仍与茅奖擦肩而过。小说名字源于莫言的亲身经历。小时候莫言嘴馋,又爱吹牛,为此没少给家里惹事。他说像这样的孩子在村里被叫做“炮孩子”,意思是说话像放炮,无遮无拦。小说借一个“炮孩子”的视角,折射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的时代变革。小说仍然选择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而讲故事的地点“五通神庙”,据说就出现在《聊斋》里,是故事中欲望的象征。
2006年,莫言另一部重磅长篇《生死疲劳》出版。这一年,他借住在北京一位朋友的房子里,靠手写仅用了四十三天时间,耗去三瓶墨水,写出了四十三万字的《生死疲劳》。这种速度,可以想见他在创作时喷涌不绝的滔滔文思。书出来后,“有人说我是学习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看完后对我说,莫言,你是借这本小说向蒲老致敬。”看起来莫言比较认可这一观点。《生死疲劳》将民间叙事中的“六道轮回”融入其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的大头婴儿;大头婴儿滔滔不绝讲述自己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半个世纪内中国乡村社会庞杂喧哗的蜕变历史。“这个故事的框架就是从蒲松龄的《席方平》中学来的,我用这种方式向文学前辈致敬。”
姑姑的故事与大江健三郎
姑姑是莫言最喜欢的亲人。“我小时候,家里人生了病,就会把我姑姑搬来,她给看完病就开始讲她当天遇到的事,我们就瞪着眼听。她医药箱里给人打针的那种小纸盒,是我们最好的玩具。”姑姑管贻兰在当地家喻户晓,她当妇产医生一辈子,大部分本地人都是经她的手来到人世。莫言的哥哥姐姐、莫言、莫言的女儿管笑笑,都是姑姑接生的。
姑姑识字,从小跟大爷爷学开药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生育法的培训,当时有文化的人不多,于是姑姑顺理成章被县卫生局选中,成为新法接生培训班的首批学员。因为在农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管贻兰一段时期内是当地最不受欢迎的人。“夜里不敢一个人出门,走路有人从背后用砖头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