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92
零部件垄断
如果说,打破区域定价、或是整车定价,是面向个人市场的。那么打破零部件垄断,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进步,则意义更加重大。
8月20日,因主要涉嫌串通竞标和协商涨价等“横向垄断”行为,国家发改委向日本精工等12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出了共计12.35亿元的史上最高反垄断罚单。本次反垄断调查揭开了汽车零部件这一相对封闭却存在暴利的市场黑幕。在采访中南都记者了解到,日本汽车企业通常比较抱团,往往在投标过程中,通过多家企业串通,以一家企业报低价,其他企业报高价的方式轮流中标,这种做法已成行规。经价格协商的零部件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种车型。
在这场针对零部件的反垄断调查中,为何日系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主要缘于日系品牌对产业链的“把控”大大超过德系以及美系等其他生产厂商。
“日系整车和零配件企业的关系更为‘紧密’,对产品的输入和输出环节的把控都更为严格。”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告诉南都记者。在此背景下,国内本土零配件企业想进入日系整车企业的配套体系,以及本土整车企业想要购买日系配套企业的核心零部件,都极为困难。
“日系车企零部件体系的封闭其实是由其核心竞争力决定的”,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表示,相比欧美车企在技术和对市场把握上的优势,日系车企依靠出色的成本控制、精益生产等强大的供应制造体系,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产品开发以及物流供应链等成本达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日系车企的单车利润很可能不如欧美车企,但是通过其集约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的利润则相当可观”。而为了建立紧密的供应链体系,日系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往往通过技术共享、优先采购以及相互持股等方式捆绑在一起。
陈文凯表示,为了保持其核心竞争力,日系车企往往将这一体系整体“复制”到国外,而垄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关乎日系车系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反垄断处罚在短期内依然难以使其封闭的体系变得开放。
“零部件采购体系一直都是汽车行业最为隐秘的利益链,占到整车成本的70%左右”,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是采用零部件外包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如何有效地控制整条产业链的采购成本与质量成为汽车厂商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之相对,“零部件企业的反垄断则很难落地,原因是由其难以替代性决定的”,国泰君安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欣表示,“相关汽车企业并不会因为价格垄断而减少对零部件的采购,通过长期政策引导和消费市场升级,才是提升本土零部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